“老爷,抄录之人怕抄错了,还找两人复核过,准确无误。”
芦布明白魏广德晕菜的原因,他也晕,好在中书倒是有自己的猜测,于是小声道:“可能和240步为一亩有关。”
“哦”
魏广德微微一愣,随即就想到了什么。
而此时芦布已经把他从中书那里听到的猜测娓娓道来。
“此前听说一些地方土地面积的测量是不同的,这次户部定下的测量方法明确以240步一亩,这就彻底改变了北方从前那种大黹、小亩相差翁殊的十分不合理的现象。
而在南方地区,则实行官田、民田税粮科一体化”
原来,明朝此前对于田亩计算非常混乱,一些地方为了方便,往往把田亩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折算。
比如若是选择上等田地为标准,则中、下等田地往往要两亩甚至数亩折为一亩。
这在征收田赋时,名义上不会因此导致税收减少,但是计算杂税和徭役时,就会出现差错。
而在江南地区,因为历史原因,官府掌握着不少官田,这部份官田也和民田的计量不同,而福建就是其中代表。
但需要说明的是,其实福建清丈后的田亩变化,已经是非常小的了。
毕竟,福建的天然条件摆在那里,并没有太多适合开垦的土地。
可不像南直隶、江西等地,可供开垦的田地多到难以计量。
“所以,中书分析了那些数字,认为四亿亩田地,或许在是折算后的数字,有些被低估,而八亿亩也有些偏高,可能是把上等田地折算成中等甚至下等田地的出来的数字。
当然,时过境迁,当初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偏差,其实可以调阅户部档案发现端倪。
但既然现今朝廷要重新测量天下田亩,其实以前的数据,倒是未必重视,一切以新丈量的田地为准即可。”
芦布小声说完,就垂首不再言语。
确实,这次张居正发动的清丈田亩是洪武朝后第二次全国性质的大面积丈量,过去二百年时间里,别看鱼鳞册不断修订,但是怎么来的大家都知道。
“嗯。”
魏广德微微点头,又说道:‘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魏广德让路芦布离开,他还要理一理思路。
不过,芦布并没有马上出去,而是又抬头小声对魏广德说道:“老爷,今儿老爷回来后不久,首辅那边就不断召集户部、吏部官员去值房,也不知道说了什么。”
“哦,他都召见了哪些人”
魏广德好奇问道。
“有户部尚书张学颜、吏部尚书王国光、侍郎申时行”
芦布嘴里很快就冒出一堆官员名字,其中大部分都是张居正那边的关系,但也有魏广德安排进去的人。
魏广德知道,张居正这是在那福建的数据询问户部和吏部官员的态度。
毕竟,要将此事推开,不是内阁一句话的事儿,需要户部和吏部配合。
直白说就是,户部要催着地方做事,而吏部则是那柄刀,不听话的官员由吏部出手直接拿下,换上听话的人。
轻轻摆手,示意芦布出去,魏广德一个人陷入沉思。
而离他不远的首辅值房里,张居正此时则很是兴奋。
今天召见的各部官员,对于福建清丈后的数据多少都有些惊讶。
福建那地方都能发现如此之多的隐田,那全国其他地方呢
朝廷正是缺钱的时候,既然有如此之多的田地,那就意味着有大量田地赋税之前未被征收。
如果能够找出来,收上税,朝廷的财政无疑会因此宽裕起来。
户部是最积极的,毕竟那些利益原则上和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都是地方士绅和官吏得了。
可他们,却因为朝廷财政困窘而时常遭到同僚催债。
不过,最让张居正感到高兴的是,他今日见到吏部左侍郎申时行,他对清丈田亩的态度让他欣喜。
是的,虽然申时行是魏广德支持的人,一力从翰林院捡拔入礼部,再到吏部,但似乎比魏广德更有担当,表示愿意督促地方上清丈田亩之事。
魏广德在思考大明朝田亩的谜题,而张居正则在思考是否借此机会拉魏广德下水。
魏广德是支持清丈的,但他却不愿意公开表态。
如今申时行支持此事,是否可以把现在由他主导的格局变成让申时行来操作,而他则在申时行之后继续推动这个事儿。
京官里知道申时行得到魏广德支持的人不少,到时候只要把名义上主导此事的变成申时行,大家自然就会联想到魏广德。
只不过,现在面临的难题就是申时行以吏部侍郎的身份做这个差事儿肯定不行。
除非,让他也入阁,以阁臣身份参与此事中。
不过,如果让申时行入阁,那就意味着内阁的天秤会再次有所变化,以现在的情况,他是有绝对把握在关键问题上压制魏广德。
可若是申时行入阁,那他在内阁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限制。
魏广德不知道,隔壁已经在考虑让申时行入阁的事儿,比他还要早。
魏广德不是没考虑此事,只是觉得时机不成熟。
马自强那会朝野多大的呼声,特别是在张居正回乡葬父的时候,就是他入阁的最佳时机。
张居正都不得不表态支持马自强入阁,但最后此事还是被宫里给否了。
虽然没有直接打回内阁的奏疏,但是单就一个留中,就让群臣知道了宫里的意思。
随后,马自强很快就上了致仕奏疏。
既然不能更进一步,继续留恋礼部尚书职位也完全没意思,于是才有了潘晟的上位。
不过张居正现在久居上位,做事也愈发果敢。
既然认定了申时行可以成事,还可以扯魏广德的虎皮,让地方官员退让,坚定执行朝廷的政令,张居正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其实,公开表态支持张居正清丈田亩的事儿。
许多人,依旧以劳民伤财反对全面清丈田地。
劳民伤财其实也是真的,但长痛不如短痛,这才是张居正要坚持推进清丈的主要原因。
“什么时辰了。”
张居正对外面问道。
书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