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趣阁>都市言情>1979我的文艺时代> 第四百三十五章 首届茅奖获得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三十五章 首届茅奖获得者(1 / 2)

梁晓生的感谢姜玉楼收到了,同时,他也得知梁晓生在小说发表后,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此之前,燕影厂的人叫他不是老梁就是小梁,好的也是叫他梁编辑。可是现在,人们都叫他都是称呼梁老师了。

以前他名为编剧,可是创作会议上从来不会叫他。现在厂里有个剧本想要拍成电影,也愿意听取他的意见了。

工资虽然没涨,但是他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尊重。

在生活上,那九百块钱也解决了他很大一部分生活难题。

梁晓生的大哥在十几年前就有了精神方面疾病,看病吃药都要钱,而且没有工作家里生活也困难。这也是他主动去北大荒的原因,因为每月可以领三十二块钱。这笔钱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能救命。

毕业后分配到燕影厂工资是高了点,有四十九块钱,但每月也要寄二十块钱给父母补贴家用。他虽然不像路谣那样有抽烟和咖啡的爱好,但日子还是紧巴巴的。

现在有了这么一大笔稿费,他除了寄到家里一些钱,还能留不少,给贤内助妻子扯布做身新衣服也提上了日程。

日子渐渐好起来了,中篇小说的成功,也让他越来越有信心,而这一切毫不夸张的说,姜玉楼和《最文学》的功劳非常大。

《最文学》这个平台非常好,由于姜玉楼的关系,受到的关注非常多。

他听说有个当牙医的作家,因为在《最文学》发表了作品,结果被县里的人知道了。后来县里官员甚至登门拜访,说:你是一个人才,不能再拔牙了,明天去文化馆报道吧。

虽然梁晓生没有亲眼见到,但是这事传的有鼻有眼,想必确有其事。

再有稿酬方面,国内杂志社给作家的稿酬普遍不高,千字十块的稿酬,基本上只有顶级作家能拿到。而这种顶级作家,一只手都数得出来。

但是姜玉楼却愿意给他这个第一次写中篇小说的作家千字十块的顶尖稿酬,这得是多大的恩情啊!

姜玉楼也表态,“明年会在合适的时候为《今夜有暴风雪》出单行本。”并且会全力运作小说的版权,对此梁晓生自然是感激不尽。

同时,姜玉楼还鼓励他安心创作,如果生活上有困难可以找他。只要他能帮上忙的,绝对不会推辞。

当时梁晓生就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即使他自诩意志坚定,也不由得泪洒当场。

姜玉楼也是隐约间回想起一个传闻,就是关于梁晓生之所以身体不好,是因为早年间住在狭窄的筒子楼搞创作,把身体搞坏了。

他这些年买了不少房产,想帮忙也容易。但梁晓生可是出了名的自尊心强,加要面子,他这么提出来肯定不愿意的,也只能慢慢谋划了。

临别前,姜玉楼勉励道:“梁大哥以后但凡有作品都可以投稿到我们《最文学》,只要是你的作品,我们都收。”

他的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真的是说到他心里了,当场就激动地表示,“玉楼,以后我的作品第一个投稿对象绝对是《最文学》,只有你们看不上的,我才会投到其他杂志社。”

这一幕宋文和刘振云都看到了,刘振云被两人的情谊所打动,宋文则感叹于社长又拉拢到一位潜力非凡的作家。

他对梁晓生的评价很高,觉得他“不下于路谣,甚至还有过之。”

当然,这些想法他只敢藏在心里,不敢让路谣的好兄弟社长听到。

……

1982年12月,首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揭晓,在经过长达数月的评选,作协通过《人民日报》公布了本届获奖作品和作家的名单,而《暗算》和姜玉楼的名字赫然在列。

《暗算》这部作品在前世就拿到过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奖,如今能拿到首届茅盾文学奖,姜玉楼并未感到太过意外。

除了姜玉楼和他的《暗算》之外,本届获奖的还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的《东方》、莫应丰的《将军吟》、姚雪垠的《李自成》、古华的《芙蓉镇》、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六部作家的作品获得了本届茅盾文学奖。

在公布了获奖作品和作家名单的同时,评委会还宣布将在本月月底在大会堂举行首届茅盾文学奖授奖仪式。

作为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成为中国长篇领域的最高奖项之一。

在茅盾文学奖之前,我国并没有真正以作家或者文艺理论家命名的文学奖项。其实,1981年也正值鲁迅一百周年诞辰,当时有人建议设立“鲁迅文学奖”,可直到5年之后才得以设立,首次评奖则已经是1997年了。

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并称为“四大文学奖”的老舍文学奖创立于1999年,曹禺戏剧文学奖则于1994年由全国优秀剧本奖更名而来。

这个年代文学评奖活动很是热闹,人们对那些文学奖项的热情超乎想象。此时互动方式并不发达,读者用邮寄的方式投上属于他们的文学选票。

比如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活动,1978年,承办方收到读者来信10751件、“评选意见表”20838份,到了1979年,一百天内共收到“选票”257885张,1980年的数字则是400353张。

在这个年代,一部作品有没有入选,都能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更别说茅盾文学奖从成立之初便意义重大,参与人数之广更是冠绝当时,当获奖作品和作家名字登报后,立刻在全国掀起了热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书趣阁